近年来,惠山区检察院坚持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方针,不断加强专业化检察室建设。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职能下沉到派驻职教园区检察室,一手抓青少年犯罪预防,一手抓延伸法律监督触角,园区案件明显下降,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明显改善,被省检察院列为无锡地区“未检工作联系点”,被评为无锡市“政法创新奖”。日前,该院对检察室进行了硬件升级,将青少年犯罪预防、园区综合治理、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等功能模块进行整合,为园区师生提供精细化法律服务。
立足办案,当好青春领航员
“我永远记得,在我打算离家出走的时候,是检察官阿姨温暖的怀抱留住了我。”惠山区检察院未检科科长司马莹的手机上一直保留着小娴的短信。通过个性化心理帮教方案,检察官帮助这位受害少女重拾信心,回归校园。
职教园区检察室完善以未检办案为中心,案前预防、案中延伸、案后帮教“一个中心、三向延伸”的工作格局,最大限度地统筹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,确保有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落到实处。
该院针对未检案件确立三个“第一时间”:凡涉及职教园区学生的刑事案件,公安机关立案时第一时间通报检察室;检察室第一时间介入,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;区法院第一时间办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,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在看守所羁押的时间。三年来,该院共受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批捕案件53件72人,审查起诉案件99件117人,均得到妥善处理。未成年人犯罪不捕9件11人,不捕率29%;直接相对不起诉12件12人,附条件不起诉8件9人,不诉率33%。
在全国率先探索“恢复性司法”机制,在该严则严的同时,做到当宽则宽,运用刑事和解、附条件不起诉两项机制,依法对初犯、偶犯、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教育、感化和挽救,将无私大爱融入办案。年仅17岁的小彭跟表姐从湖南来无锡打工,因盗窃被抓。检察官了解到小彭父亲智障,母亲去世,家境困窘;在看守所羁押期间小彭染上了肺结核。为更好挽救小彭,在惠山区检察院依法对该案作出不起诉决定后,检察官联系湖南当地的卫生防疫站,为小彭申请免费治疗资格,解决了一年上万的医疗费。为表谢意,小彭从千里之外给检察官发来感谢短信。
与法为伴,青春歌声更嘹亮
近年来,惠山区检察院在有8万余名职校生的无锡职教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,积极参与校园综合治理,增强园区学生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,让职校生的青春歌声嘹亮。
校园治安“防火墙”常升级。“我们密切关注校园治安动向,做好查漏补缺,给防火墙升级的工作。”司马莹说。该院对园区法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,明确了公安、检察、法院、司法等部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衔接机制,促进快捕快诉快审结。派出所与检察室建立案件每日通报、重大敏感案件提前介入机制,园区管委会形成24小时联动的校园安全“防火墙”。
针对检察室连续办理多起校园盗窃案件的情况,检察官发出《校园盗窃案件频发情况通报》,总结出校园安保力量不足、防护设备闲置、出入校园登记制度形同虚设等漏洞,并向院校提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四条对策,受到学校欢迎。去年12月,惠山区教育局发来回函,通报加强校园安保有关情况,对检察机关充分履职表示感谢。
针对园区黑车猖獗现象,检察室上交了调研报告,引起无锡市委、区委和园区领导的高度重视,推动了整治“黑车”联合执法行动,助推园区开通“定制公交”。因成效显著,该项工作获无锡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,被无锡市检察院评为“检察室履职典型示范案例”、全市检察风险研判类报告二等奖。
职教园区学生大多在16岁到18岁之间,处于人生转型期。在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,惠山区检察院积极把握开展法治教育的时间节点,让青少年面对问题不再困惑。惠山区检察院先后开展暑期法律夏令营、花季女生“性保护”知识讲座主题宣传活动等,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校生的法律意识。
惠山区检察院坚持以司法办案为基础,积极参与园区综合治理。建立“一月一议”联席会议制度,开通检察官法律服务QQ群、24小时民生服务热线,共受理来信来访59人次,参与化解矛盾纠纷79次,开展社区矫正监督231人次,举办预防职务犯罪宣传18次。
调兵遣将,打造专业化团队
“别以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是婆婆妈妈的。”司马莹快人快语,“孩子要管,而且得严管,这就得‘斗智斗勇’。”在工作中,这位高颜值女检察官作风犀利,至今已办理各类批捕起诉案件1300余件,所办案件无一错漏。
身为妈妈,又干着未检工作,司马莹看过不少教育类书籍。她既欣赏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的细腻,也认同《虎妈战歌》的理念,教育就要“斗智斗勇”。办案中,她将性格里亦刚亦柔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,被赞为“虎妈”。在她的带领下,惠山区检察院成立未检“专业化团队”,调集精兵强将,遴选办案经验丰富、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组成办案组,承担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,全面推开“捕诉监防维”五位一体工作模式。
16岁的安徽籍少年杨某伙同他人入室实施盗窃,窃得财物3000余元。案卷送到司马莹手里,她先对杨某的身世进行调查。杨某自小顽劣,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,对儿子的教育鞭长莫及。小学毕业后杨某离开老家,跟随父母到无锡生活,一直没有上学,游荡在网吧、街头,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不够挥霍,他由小偷小摸开始,最终触犯法律。司马莹把杨某父母约到检察室,当面训诫,在纸面上一条条列出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,要求他们切实履行监护人的教育监管责任,帮助检察机关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治。“子不教,父之过。你们只知道挣钱却不知道教育孩子,有没有想过他的将来?”司马莹严厉的一番话,让夫妻俩红了脸,杨母擦着眼泪:“我们打过骂过,可实在管不了。”司马莹语重心长地说:“等法律来管,就太迟了!”
经过与杨某父母会面,司马莹感到要挽救这个孩子还需要多方努力。她和派出所、社区矫正机构对杨某进行评估,结论是他家庭监管薄弱,应当给予其一定的规制,不宜“放养”。司马莹想到了设在辖区内一家民营企业的青少年管护教育基地。在基地里,杨某拜了师,学习数控车床技术。新生活渐渐洗去他身上的痞气。今年3月,杨某的案子有了结果,因盗窃被判处拘役3个月。他和父母特地来到检察室,一家人给司马莹深深地鞠了一躬。